首页 > 行情 > > 正文

最新消息:和通泊惨败,京城八旗家家戴孝,原因何在?都怪雍正“人菜瘾大”

2023-01-28 15:52:50 来源:史说话春秋 分享到:

康熙三十六年(公元1697年)2月,康熙皇帝为成就“万年之计”,组织了第三次征讨准噶尔的军事行动。

此战,噶尔丹大败,走投无路之际,遂饮药自尽。


【资料图】

之后,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,将噶尔丹的骨灰献给康熙,康熙大喜,而策妄阿拉布坦也由此正式成为准噶尔新的大汗。

原本康熙以为,噶尔丹一死,西北即可平定,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之前与清朝亲密合作的策妄阿拉布坦,却又开始蠢蠢欲动。

当然,策妄阿拉布坦敢和清廷叫板,也是有一定底气的,在他即汗位后,整合内部,使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得到发展,同时发兵西征攻打哈萨克汗国,不仅占据了其大量土地,并且最终使哈萨克汗国从一个整体政权,变成三个小型汗国。

有了实力,自然不愿“郁郁久居人下”,因此,策妄阿拉布坦与清廷便逐渐开始有了摩擦。

比如在康熙五十四年(公元1715年),策妄阿拉布坦便在沙俄的暗中支持下,公然发兵哈密,之后又窜扰藏区,总之就是不停的给清廷找麻烦。

这么一来,康熙自然不会坐视不理,毕竟当初“猛人”噶尔丹都败在其手中,何况噶尔丹的侄子呢?

于是,在康熙五十七年(公元1718年),忍无可忍的康熙最终决定,再次发兵,征讨准噶尔。

不过,由于当时康熙年事已高,因此不便亲征,便委任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,统领各路清军。

而此战,便是康熙晚期的“驱准入藏”军事行动。

这场军事行动,最终以清军大获全胜而告终,期间,准噶尔先头部队被清军击败,仅余数百人逃回准噶尔本土,之后,清军继续进击,一度打下乌鲁木齐。

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说不定准噶尔此次就会被彻底平定。

但是,就在胤禵计划继续锐意进取的时候,京城却传来一个重大消息,他的父亲,也就是康熙皇帝,在畅春园病逝了。

接下来发生的事,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,先是皇四子胤禛于灵前继位,是为雍正皇帝,之后,他第一时间急召老十四胤禵回京,最终将其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。

雍正这么做,自然是为了巩固其地位,当然他也确实达到了目的,但如此一来,却给当时的青海局势,带来了巨大的变数。

什么变数呢?这还得从老十四“驱准入藏”说起。

老十四“驱准入藏”时,为了团结能团结到的所有力量,自然对于青海蒙古诸部的王公进行笼络,以便让他们全力配合清军的行动。

而在当时的青海蒙古王公中,爵位最高的,则是罗卜藏丹津。

这位罗卜藏丹津,来头可不小,他是当初卫拉特蒙古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的孙子,由于固始汗离开卫拉特蒙古,继而统一青海,并创建了和硕特汗国,因此,其子孙也就迁居到了青海而来。

到了固始汗死后,和硕特汗国一分为二,即西藏和青海,康熙皇帝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后,曾在青海举行会盟,固始汗的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前来参加,表示愿意继续臣服大清,因此其被康熙封为亲王,并命其继续担任青海和硕特部的首领。

而罗卜藏丹津,便是达什巴图尔的儿子。

因此,对于这么一个“大人物”,老十四胤禵自然要多加笼络,而为了让罗卜藏丹津多出力,当时的老十四,给他画了一个大饼。

什么大饼呢?即老十四口头承诺,只要打下西藏后,那么朝廷就可以重新授予汗位。

这话的意思就是说,可以让罗卜藏丹津恢复其爷爷固始汗在世时的荣光,重建当初的和硕特汗国。

而这么一来,罗卜藏丹津自然是铆足了劲帮助清朝,最终,“驱准入藏”行动顺利完成。

但到了该论功行赏的时候,老十四被新皇帝雍正召回并囚禁了,这就意味着,当初老十四的许诺,不管用了。

本身这就已经让罗卜藏丹津颇为不满了,而不久之后,雍正的另一个操作,更是点燃了他的怒火。

雍正元年(公元1723年),雍正为了稳定西北局势,决定对青海蒙古诸王公进行封赏,其中,封察罕丹津(罗卜藏丹津的侄子,为固始汗第五子之孙)为亲王,又封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(这名字够长的,此人也是罗卜藏丹津的侄子)为郡王。

但是,重头戏来了,也不知道雍正是对罗卜藏丹津有意见还是怎么回事,到了他这里,雍正仅赏赐给他了“银二百两,绸缎五匹”。

是的,你没有看错,雍正确实就赏赐给罗卜藏丹津这么点东西。

这么一来,罗卜藏丹津彻底怒了,当初的许诺没有兑现暂且不说,如今居然封了自己两个侄子,却像打法要饭一样给自己这么点东西,不行,忍不了。

于是,怒火冲天的罗卜藏丹津,反了。

这便是雍正初年发生的“罗卜藏丹津叛乱”,当然,这场叛乱,最终是在清军的武力压制下得到了平定,而担任清军主帅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,也一战成名,成为雍正最信任的臣子。

但在这场叛乱的平定过程中,依然存在有不少问题,甚至是“骚操作”。

比如雍正,在开战初期,罗卜藏丹津看到清军来势汹汹,曾真心实意的上表请罪,表示自己该死,希望大清能放过他。

要知道,不战而屈人之兵,才是打仗的最高境界,既然罗卜藏丹津都主动求饶了,那么大清完全可以就此收兵,然后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。

但是,雍正没有,他坚决不同意就此休战。

他曾传谕给年羹尧,其中提出,“罗卜藏丹津辜负国恩,断不可宥”,这意思就是,必须打,一定得打。

为什么雍正会非要打呢?其实说起来,既是他在赌气,也是他在立威,他就是想让他的那些兄弟们,比如老八、老十四等人看看,自己也会打仗,不仅会打,还会打胜利。

就这样,本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儿,却在雍正的授意下,继续打了下去。

而年羹尧这边,更为过分,他内心是十分愿意打的,毕竟有句话叫做“大炮一响、黄金万两”,因此,他举双手双脚支持雍正继续打下去。

因此,在平叛过程中,年羹尧以及其手下,为了搜刮钱财,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,曾经有一座寺庙,表示愿意花钱买平安,结果年羹尧的手下贪得无厌,一次又一次的勒索,最终导致这座寺庙里已经愿意投降的僧人,不得不再次拿起武器反抗。

曾经,在老十四胤禵率兵进驻藏区时,还能挨个找诸部号令谈心,以笼络他们配合清军出兵,而今,年羹尧带领的清军,却为了钱财,不惜敲诈勒索,毫不夸张的说,若不是当时年羹尧有个好助手岳钟琪将军,那么这场仗,他未必能胜利而归。

总之就是,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,虽说清廷取得了胜利,但其实也存在有很多问题,不过,这些并不重要,毕竟对于当时的雍正来说,只要胜利了,便是最好的。

也正因为此战的胜利,雍正的地位得到了巩固,之后,他得以腾出手来,推行他的新政,即“摊丁入亩”、“火耗归公”等。

与此同时,他又对于“八爷党”成员,以及恃宠而骄的老臣,如隆科多,年羹尧进行了清洗,而做完这一切后,雍正便把目光瞄向了准噶尔汗国。

前文讲到,在康熙末年,准噶尔的第二任大汗,即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,曾试图染指西藏,但最终被老十四胤禵击败。

战败后,策妄阿拉布坦着实安分了一阵子,之所以如此,也是因为他真的是被清朝打怕了,毕竟不仅他败在了清朝手里,并且他也亲眼目睹过自己的“猛人”叔叔噶尔丹,是如何一步步被清朝干趴下的。

所以,这才失败后,策妄阿拉布坦开始向清朝示好,并在雍正登基之初,主动遣派使者前去谢罪。

而雍正当时忙于稳定统治,自然对策妄阿拉布坦的态度十分满意,因此双方暂时握手言和,故而,和平一度在清朝与准噶尔之间上演。

但在此期间,策妄阿拉布坦也没闲着,他趁着这个机会,开始疯狂壮大自己。

首先,他开始向西战略纵深,即在雍正元年,继续攻打已经一分为三的哈萨克汗国,并且取得胜利,使自身的领地再次得到扩大。

其次,与沙俄之间的关系转变。

曾经的准噶尔和沙俄,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关系,但在噶尔丹时期,沙俄多次暗中对其援助,当然,沙俄这么做自然是有目的的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。

而到了噶尔丹死后,沙俄开始时不时的蚕食准噶尔的领土,但在雍正五年后,这种势头逐渐停止。

为什么呢?很简单,因为在当时沙俄前往京城面见雍正的使者回来后,所进行的汇报中,雍正是一个“残暴”的皇帝,故而,沙俄方面就认为,有这么一个皇帝当政,那么大清随时有可能会对沙俄开战。

所以,为了避免这种危险,沙俄方面就决定,改善与准噶尔的关系,以其作为自己防御大清的一道屏障。

除了外部领土,以及关系有所变化外,准噶尔内部,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
比如大力发展火器军工,使其综合实力较前期上了一个台阶,总之就是,在准噶尔与清朝保持和平的那几年,准噶尔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自身。

而在将准噶尔综合实力提升了一个档次之后,策妄阿拉布坦病逝,其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,成为准噶尔汗国的第三任大汗。

此时,已经是雍正五年(公元1727年)。

而正如前文所说,此时的雍正也腾出了手,加上他听闻策妄阿拉布病逝,所以,进军准噶尔的计划,便提上了日程。

经过长达两年的商议,最终,在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,大清朝堂上达成一致,并于当年十月,正式出兵。

此次出兵,清军共分为北、西两路,其中,主力部队为北路军,统帅为博尔丹,其麾下各级军官753人,共领军约25000人。

而西路军,统帅则为岳钟琪,麾下各级军官324人,共领军约26000人。

至于作战计划,雍正制定的十分简单直接,那就是兵分两路,直奔伊犁,一鼓作气的彻底击败准噶尔。

当然,雍正这么简单直接,是因为他有高度的自信,而自信的来源分为两个方面。

第一,是在雍正心中,准噶尔已经大不如前,毕竟猛人噶尔丹死了,就连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也没了,继任的噶尔丹策零只不过是一个小辈,因此雍正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。

第二,则是雍正选择的两位主帅,他自认为还是相当靠谱的,比如博尔丹在康熙朝就有过征讨噶尔丹的经历,而岳钟琪更不用说了,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,他就是最大的功臣之一。

所以,雍正才会对此战抱有必胜的信心,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,大军刚一开拔,雍正就开始琢磨如何处置对方战俘的问题了。

但是,古语有云,骄兵必败,带着这种过度自信的心态去打仗,必然要坏事。

而准噶尔这边,别看噶尔丹策零年纪小,但是他却是一个打起仗来,颇有手段之人,这一点从清军开拔之初,就得到了体现。

雍正八年初,也就是清军开拔不久,听闻此消息的噶尔丹策零,派出了一个使者来到京师,表示自己愿意臣服,只求大清不要动武。

对此,雍正不辨真假,看到对方服软了,当即就下令,让已经开拔的清军就地驻扎,暂缓进兵准噶尔。

清军是暂缓进攻了,但准噶尔这边却趁此机会,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。

而在准备就绪后,在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十二月,噶尔丹策零突然发起了对岳钟琪部的袭击,此战,由于清军疏于防备,最终造成不少马匹骆驼被抢,后勤物资也被焚烧近半。

另外,清军阵亡的士兵,多达两千余人,同时还有数百人受伤,加上因物资被焚烧,导致正值严冬季节的清军士兵冻伤生病者,也有三千余人。

这么一来,清军就减员了大约五六千人。

初战的失利,让原本自信满满的雍正顿时慌了,而他的第一反应,不是调整战略,而是推卸责任,责备西路军统帅岳钟琪。

据载,当时雍正称岳钟琪为“无良谋善策”,甚至指责他是“轻视贼人”才致使失利。

此时的雍正似乎刻意忘了,当初是他自信满满要直捣伊犁的,到了这会,反而开始说岳钟琪轻视了敌人。

而这么一来,雍正对于岳钟琪便逐渐失去了信任,继而开始对其军事部署横加干涉。

比如,他传谕旨给岳钟琪,要求其“以持重敦本为重”,即保守点,不要冒进,同时,对于岳钟琪之后的多个行动建议,均一一驳回,甚至在岳钟琪提出的“出其不意、乘机袭击”准噶尔腹地的计划,更是给予了讥讽。

如此,岳钟琪的西路大军,基本上算是废了,完全固守了在据点里。

要知道,当时清军是处在沙漠,不是打防守战,固守在一处,岂不就是任由对方找上门来打吗?但雍正对此置若罔闻,依旧一直严令岳钟琪“思万全之策”。

所以,整个西路大军,算是成了一个摆设。

而北路大军,则是在博尔丹的一意孤行下,最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,甚至是清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。

怎么回事呢?这还得从清朝的额西路军首战失利说起。

在初战取得胜利后,噶尔丹策零构思了一个大计划,即派出小股部队,吸引清北路军,之后将其引入包围圈,最终与主力部队一起,吃掉清北路军。

为了让计划顺利实施,噶尔丹策零特意派出一名间谍,并故意被清军擒获,而从这名间谍的口中,清军“得知”,有三万准军分两路,由大策(噶尔丹策零的叔叔)和小策(噶尔丹策零的堂兄弟)分别率领,正往科布多(当时博尔丹的北路军驻地)而来。

并且,这名俘虏还“招认”到,准军前队,大约有2000人,已经抵达博克托岭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傅尔丹决定亲自带一万人去吃掉准军这2000人,虽说其属下以博克托岭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为由阻止傅尔丹,但奈何傅尔丹一意孤行。

就这样,傅尔丹踏上了“自我毁灭”之路。

为了让清军彻底上钩,噶尔丹策零还专门在清军所经之路上,每隔不远处就丢下一小股散兵加牛羊,装作败逃的样子,这么一来,清军走了一路,就“收获”了一路。

也正因为如此,傅尔丹愈加相信那名俘虏所言不虚,但为了以防万一,傅尔丹还是做了后手安排。

他把一万人分为三队,并拉开三队距离,这样的话,即便前队遭遇不测,那名也不至于全军覆没。

但噶尔丹策零早就料到了傅尔丹这一招,因此,他在带着两万主力部队埋伏于博克托岭后,严令手下,必须等清军全部进入包围圈方可行动。

而傅尔丹这边抵达博克托岭后,先让前队的三千人进入,这前队刚进去就遭遇了小股准军,没费多大力气就将其歼灭。

中队一看前队抢了头功,加上听说只有几百人,于是也放心大胆的跟着进入。

最终,傅尔丹看前两队都没事,自然也就十分放心的跟了进去,而就在他带着后队全部进入博克托岭之后,就出大事了。

史料记载,在雍正九年(1731年)年六月二十日,当清军傅尔丹部全部进入博克托岭后,忽闻“胡笳大作,毡裘四合,乘高冲击”。

这意思就是,当时傅尔丹刚进入噶尔丹策零的包围圈,对方马上就伏兵四起,这些伏兵居高临下,对清军展开了攻击。

激战,由此开始。

在激战最开始,清军局势极为不利,一来是受到了伏击,二来敌人居高临下,自己则是仰攻,因此双方刚一照面,清军就损失了部分人马。

但傅尔丹也不愧是名将,见此情景,马上命副都统塔尔岱、马尔齐带人夺取博克托岭西侧的山峰,试图占据制高点,以扭转局势。

但可惜的是,这里也有准军把守,清军尝试了几次并未成功,反而折损了不少人马。

看到占领制高点无望,同时准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,傅尔丹意识到,如果再这么耗下去,必然被困死于此,因此,在二十日当天傍晚,已经拼杀了一天的傅尔丹,决定向和通泊方向突围。

最终,他下令将全军分为五队,并计划于次日突围,但天不凑巧,第二天,也就是当月二十一日,天降暴雨冰雹,这就让清军寸步难行。

又熬了一天后,在二十二日,准军率先发起猛攻,而清军的五大大军中,东西两侧承受的压力最大,为保护傅尔丹所在的中军,最终,东西两路全军覆没,每路将领在兵溃之后,于阵前自尽。

另有一路,是副都统西弥赖所带领,他本来已经成功突围,但看到带领西路的副都统定寿深陷重围,于是又带兵折返,试图营救定寿。

但结果,西弥赖不仅没有营救成功,反而自己也陷了进去,部下尽皆溃散,看到突围无望以及战败,西弥赖当即自尽而死。

而最终,成功突围的,只有傅尔丹的中路,以及侧翼的觉罗海兰所部,但付出的代价,却是损失了差不多三路人马。

成功突围后,清军抵达和通泊,松了一口气的傅尔丹,做出了此战最蠢的一个决定。

他认为准军不会在对他进行追击,因此下令,全军在和通泊扎营休整,同时伺机进行反攻,以找回些面子。

但噶尔丹策零显然不会让傅尔丹如愿,就在当月二十三日,也就是清军刚刚抵达和通泊,且立足未稳之际,准军突然杀出,迅速包围了驻扎在此的清军。

由于疏于防备,最终,清军损失惨重,一直到当年七月初一,傅尔丹才拼死带着剩余的人马逃回科布多城。

而此时他的身边,仅剩二千人。

此战,清军副都统级别以上的军官,仅剩四人存活,剩余的除一人投降外,尽皆死在了战场之上。

至于兵卒,阵亡以及被俘者,高达八千人。

可以说,和通泊的失利,是清朝开国以来,未曾有过的惨败,并且此战中阵亡的八旗精锐,多达四千余人,也正因为如此,在战后京城八旗人家中,真的几乎是家家戴孝。

而这场失败的主要责任,除了有傅尔丹轻敌冒进,以及不合时宜的在和通泊休整之外,同时更有雍正皇帝的责任。

第一是他的自大情绪,以及对准噶尔的轻视,无形中感染了属下,这才导致了傅尔丹会如此轻敌。

其次,之前岳钟琪曾请求雍正,建议以“机动”对“机动”的方式,去主动攻击准军,而不是固城死守,但雍正却拒绝了此建议。

这么一来,自然无法让岳钟琪发挥出更大的能量。

还有就是,在准军计划打埋伏袭击清军北路之际,岳钟琪就已经通过探子知道了准军的行动,并凭借他多年的军事经验,推断出准军的意图。

为此,他还专门上书雍正,希望能让他与傅尔丹形成夹击之势,不落入准军的圈套之内。

但可惜的是,一次都没上过战场的雍正,胆儿对此不以为然,居然还回复谕旨教训岳钟琪,甚至到了最后,雍正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。

如此,傅尔丹部才会一步步走向失败,这里面除了傅尔丹的责任,雍正的责任更大。

所以说,和通泊之战中清军的惨败,属实是雍正“人菜瘾大”导致的结果,他以为噶尔丹死了,策妄阿拉布也没了,一个年纪比他小不少的噶尔丹策零根本不值一提,但最终,噶尔丹策零却结结实实的给雍正上了一课。

参考史料:《清史稿》、《清圣祖实录》、《准噶尔史概要》

标签: 罗卜藏丹津 噶尔丹策零 策妄阿拉布坦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起点仪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  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